330kv變壓器檢測設備
ZSBP-324kVA/270kV變頻串聯諧振交流耐壓裝置
串聯諧振被試品對象及試驗要求:
110kV開關、母線、絕緣子、套管等電氣設備的交流耐壓試驗,中試控股試驗頻率為20-300Hz,試驗電壓不超過265kV。
110kV/40000kVA主變分段絕緣的交流耐壓試驗,電容量≤0.018μF,試驗頻率為45-65Hz,試驗電壓不超過80kV。
35kV/300mm2電纜1km,電容量≤0.1945μF,試驗頻率為20-300Hz,試驗電壓52kV。
6kV/3*120mm2電纜6500m,電容量≤2.13μF,試驗頻率為20-300Hz,試驗電壓15kV。
10kV/50MW發電機,中試控股電容量≤0.33uF,試驗頻率為45-55Hz,試驗電壓不超過23kV。
工作環境:
環境溫度:-150C –40 0C;
相對濕度:≤90%RH;
海拔高度: ≤3000米;
裝置主要技術參數及功能:
額定容量:324kVA;
輸入電源:單相220V/三相380V電壓,頻率為50Hz;
額定電壓:45kV;90kV;180kV;270kV
額定電流:7.2A;3.6A;1.8A;1.2A;
工作頻率:20-300Hz;
波形畸變率:輸出電壓波形畸變率≤1%;
工作時間:額定負載下允許連續60min;過壓1.1倍1分鐘;
溫 升:中試控股額定負載下連續運行60min后溫升≤65K;
品質因素:裝置自身Q≥30(f=45Hz);
保護功能:對被試品具有過流、過壓及試品閃絡保護(詳見變頻電源部分);
測量精度:系統有效值1.5級;
GIS組合電器交流耐壓試驗的步驟分解
GIS組合電器交流耐壓試驗的步驟分解,CIS的現場耐壓可采用交流電壓、振蕩操作沖擊電壓和振蕩雷電沖擊電壓等試驗裝置進行。交流耐壓試驗是GIS現場耐壓試驗最常見的方法,它能夠有效地檢查內部導電微粒的存在、絕緣子表面污染、電場嚴重畸變等故障。
1被試品要求
GIS應完全安裝好,SF6氣體充氣到額定密度,已完成主回路電阻測量、各元件試驗以及SF6氣體微水含量和檢漏試驗。所有電流互感器二次繞組短路接地,電壓互感器二次繞組開路并接地。
交流耐壓試驗前,應將下列設備與GIS隔離開來:
(1)高壓電纜和架空線;
(2)電力變壓器和大多數電磁式電壓互感器(若采用調頻式串聯諧振耐壓試驗裝置,試驗回路經頻率計算不會引起磁飽和,且耐壓標準一樣,也可以與主回路一起做耐壓);
(3)避雷器和保護火花間隙。
GIS的每一新安裝部分都應進行耐壓試驗,同時,對擴建部分進行耐壓時,相鄰設備原有部分應斷電并接地。否則,對于突然擊穿給原有部分設備帶來的不良影響應采取特殊措施。
2試驗電壓的加壓方法
試驗電壓應施加到每相導體和外殼之間,每次一相,其他非試相的導體應與接地的外殼相連,試驗電壓一般由進出線套管加進去,試驗過程中應使GIS每個部件都至少施加一次試驗電壓。同時,為避免在同一部位多次承受電壓而導致絕緣老化,試驗電壓應盡可能分別由幾個部位施加。現場一般僅做相對地交流耐壓,如果斷路器和隔離開關的斷口在運輸、安裝過程中受到損壞,或已經過解體,應做斷口交流耐壓,耐壓值與相對地交流耐壓值可取同一數值。若GIS整體電容量較大,耐壓試驗可分段進行。
3交流耐壓試驗程序
GIS現場交流耐壓試驗的第一階段是“老練凈化”,其目的是清除GIS內部可能存在的導電微粒或非導電微粒。這些微粒可能是由于安裝時帶入而清理小凈,或是多次操作后產生的金屬碎屑,或是緊固件的切削碎屑和電極表面的毛刺而形成的。“老練凈化”可使可能存在的導電微粒移動到低電場區或微粒陷阱中和燒蝕電極表面的毛刺,使其不再對絕緣起危害作用。“老練凈化”電壓值應低于耐壓值,時間可取數分鐘到數十分鐘。
第二階段是耐壓試驗,即在“老練凈化”過程結束后進行耐壓試驗,時間為1min。
試驗程序可選用如圖1所示三種,現場的具體實施方案應與制造廠和用戶商議。圖1中,(a)、(b)、(c)為三種不同的加壓程序圖。
交流耐壓試驗程序
UF——現場交流耐壓試驗電壓值;U——系統額定運行交流電壓
4現場耐壓試驗的判據
(1)如果GIS的每一部件均已按選定的完整試驗程序耐受規定的試驗電壓而無擊穿放電,則認為整個GIS通過試驗。
(2)在試驗過程中如果發生擊穿放電,則應根據放電能量和放電引起的各種聲、光、電、化學等各種效應以及耐壓試驗過程中進行的其他故障診斷技術所提供的資料進行綜合判斷。遇有放電情況,可采取下述步驟:
1)施加規定的電壓,進行重復試驗,如果設備或氣隔還能經受,則該放電是白恢復放電。如果重復試驗電壓達到規定值和規定時間時,則認為耐壓試驗通過。如果重復試驗再次失敗按2)項進行。
2)設備解體,打開放電氣隔,仔細檢查絕緣情況。在采取必要的恢復措施后,再一次進行規定的耐壓試驗。
5GIS耐壓試驗擊穿故障的定位方法
若GIS分段后進行耐壓試驗的進出線和間隔較多,而試驗過程中發生非自恢復放電或擊穿,僅靠人耳的監聽以判斷故障發生的確切部位將比較困難,且容易發生誤判而浪費人力、物力和對設備造成不必要的損害。目前國內外一般采用基于監測耐壓試驗過程中放電產生的沖擊波而引起外殼振動的振動波的原理研制的故障定位器,以確定放電間隔。每次耐壓試驗前,將探頭分別安裝在被試部分,特別是斷路器、隔離開關、母線與各間隔的連接部位絕緣子附近的外殼上。若有的間隔由于探頭數量有限未安裝,但有放電或擊穿發生而監測裝置未預報,則應根據監聽放電的情況,降壓斷電后移動探頭,重新升壓直到找到放電或擊穿部位。